超速學習1-2.png

 

 

 · 作者: 史考特·楊

 · 原文作者: Scott H. Young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20/05/01

 · 買書金石堂蝦皮

 


最後更新時間:2022/12/27

 

為什麼該看看《超速學習》?

 

現今我們所處的時代

工作型態正快速變化

單一技能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也無法滿足口袋的需求

 

有的人可以在專注本業的同時

培養第二專長

為自己爭取加薪的機會

甚至創造額外的被動收入-副業

隨著副業版圖的擴大

進一步培養第三、第四專長

最後副業成為了自己的事業

 

為什麼在每個人都擁有同樣一天 24 小時的條件下

個人能力與成就上卻有顯著的差異化?

 

「明明我投入大量的時間背單字了,為什麼還是無法流暢地說英語?」

 

學習任何技能的過程

我們總會對不如預期的成果感到沮喪

於是投入更大量的時間練習

練到忘了時間

練到忘了吃飯

 

最終,失去了熱情與耐心

於是給自己下了一個結論

「還是放棄吧,我想,這並不適合我」

 

如果有以上情況,而且不斷惡性循環

別擔心

並不是你對某個技能或某個領域不擅長

或許是你的學習方法需要修正

 

現在

你該停止一切的學習排程

(如果學了一段時間發現沒什麼進展的話)

然後

開始學習『如何學習』

 


什麼人適合《超速學習》?

 

作者認為

要進入超速學習的狀態之前

須先意識到專注力失效的存在

並承認正發生或即將發生在你身上

如此才能克服提升專注力的困境

 

常見三種.png

 

 對於台灣讀者要應用此書的知識須注意「動機」的部分 

求學過程中

上學、讀書、考試,大部分人都會乖乖配合

然而卻很少仔細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導致「缺乏動機」成為我們學習的盲點

 

在進行超速學習的過程

將大任務經過拆解分析的學習是有效的

但可能不如想像中的輕鬆愉快

因此或許需要有更實際的效益及更鮮明的夢想引導

才有可能辦到

 


什麼是《超速學習》?

 

一言以蔽之:

建立好習慣與打破壞習慣的技術

 

單就閱讀字面上的所帶來的感覺

是一種高強度的、不太舒適的

確實在開始改變的初期

(當然我指的是往好的方向去改變)

內心會有很多的天人交戰

會有從未有過的挫折感

因為超速學習是一種自主學習

內心沒有強大的驅動力

老實說,很容易在過程中陣亡

當然

這本書問世的目的不是來嚇唬你

而是引導你

如何決定要學什麼

以及為何要學

並以特殊的步驟去達到最高學習效率

 

不過

建議將此書作為學習指引:

檢視學習盲點時,將每一章節當作確認清單

看標題就懂作者在表達什麼的話,就直接去實踐;

不太確定或有疑慮的話,就細讀內文

 

超速學習並不簡單

過程困難又令人沮喪

還得跨出覺得自在舒適的範圍之外。

然而

你能成就的事,會讓一切努力變得值得

 


《超速學習》九大法則

 

本書共提出九個普遍法則

構成了超速學習計畫的基礎

 

每一個法則都體現出一個成功學習的特殊觀點

且具體描繪超速學習者如何透過他們在計畫中所做的選擇

來讓該法則發揮最大功效

 

· 法則一:後設學習 → 先畫一張學習地圖

 

一開始先學習如何學習你想進行的主題或技能

去弄清楚如何做好研究

以及如何利用你過去的能力

讓學習新技能變得更簡單

法則一.png

 

要確實履行法則一需要懂得如何繪製學習地圖

繪製地圖則需要兩個技巧:

 技巧 1:拆解成 3 個問題研究 

· 「Why ? (為什麼)」

以「專家訪談法」,透過目前的職場、會議、研討會,或是在社群平台如 Twitter 或 Linkedln,尋找擁有你夢想職涯或目標的成功人士,寫封簡單、扼要的電郵,說明為什麼跟他們聯絡,並請問對方是否能抽空回答你所列的幾個問題 (初期建議不要太多問題及要求),以了解他們是否認為你的學習計畫確實有助於達到目標

 

· 「What ? (做什麼)」

建構學習主題中的知識藍圖需要幾個步驟來完成

步驟一

在一張紙上畫出三個欄位,分別寫下「概念」、「事實」、「程序」三個標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想出所有需要學習的事項。

(註:此時不必過於糾結完整或正確與否,往後可以再修正。建構目的是要在初步有個大略了解,等開始學習之後,都可以隨時調整表格。)

(1)    概念: 寫下所有需要了解的事

→ 同時需要被記憶的原則 (如法律的細則) 以及需要被理解的原理,確保能靈活使用,並轉變成有用的想法或創意

(2)    事實: 寫下所有需要記憶的事

→ 只要能完全記住且不需要太深入去理解 (如語言)

(3)    程序: 寫下一切需要練習的事,透過練習內化成「反射動作」

→ 如學語言,單字是需要記住的 「事實」,而發音則是需要「練習」

步驟二

標出認為最具挑戰性的「概念」、「事實」、「程序」

這時你會清楚知道最主要的學習瓶頸,並開始尋找克服困難的解決方法與資源,這能幫助思考讓學習時間更有效率的方法,同時避開對達成目標不太有幫助的工具

 

· 「How ? (如何做)」

(1)    標竿學習法:

花幾個小時上網找出普遍大眾學習某項技能或科目的共同方式,如學校課表相關課程的大綱及教科書書目(在未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已這麼做)、文章、與推薦的學習方式,或是利用「專家訪談法」來聚焦於要掌握那個主題的可用資源。 不要忽略在這部份投資的時間,前期所要求的教材品質,將可為後期的學習效率提升數十倍之多。

 

(2)    強調/排除法:

找出與「為什麼」中問題研究中的學習目標一致的領域,省略或延後那些與目標不一致的課程要素:假如志在巴黎的餐廳說一口流利的法語,那聚焦的該是發音,專心的學說法語,而不是正確拼寫的能力

 

 

 技巧 2:學習方法成本估算 

(1)    百分之十法則:

花費整體學習時間的 5%~10% 來研究學習某項技能的共同方法、通用的工具與資源、優缺點,這能為往後輕鬆省下大量做白工的時間

(2)    報酬遞減與邊際效益計算:

學習方法的研究並非做過一次就好,而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重新評估與修正

建議的做法是比較研究學習方法與學習本身內容兩者之間的邊際效益,也就是價值貢獻度當發現研究學習方法的時間投入越多,雖然方法越來越優化,但帶來的學習成效也越來越少,這時需要再好好研究更高精確度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內容的成效;反之,如額外的研究學習方法並沒有帶來多大幫助,可能最好回到原來的方法學習,千萬不要在新的學習方法過於鑽牛角尖,有時候,單純學習本身內容比研究學習方法還管用。

 

· 法則二:專心致志 → 把刀磨利

 

培養專注的能力

可以助你在專注於學習時騰出更多時間

更容易放手去做

法則二.png

 

當有朋友來拜訪瑪莉·薩利維爾(Mary Somerville)時,她曾說:

「有時當我正在思考某個困難的問題時,有個人跑進來說:『我來陪你幾小時。』我會覺得很煩。不過,我透過建立習慣,已學會放下一個主題後,可以立刻再回到那個主題,就像在一本我讀的書上做個記號。」

由此可見他已藉由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真正的專注

 

法則二整理出關於專注上遇到的 3 個困難點

為的是協助我們盡可能在短時間從分心的狀態中清醒

並奪回專注力的主導權

然而這僅僅是起頭

 

要讓專注的成效最大化

必須反覆練習兩個部分:

(1)    最佳化你的興奮程度

透過自我測試對某事灌注能量(內在動機)或警覺程度(外在環境)

(2)    根據工作複雜度調整聚焦空間

1. 面對需要仔細思考許多不同的投入資源或想法的工作時(工作複雜度高)給自己適時的放鬆休息,暫時不去思考問題,有時候在經歷這個緩衝的過程時,會使某個原本不存在認知中的可能性如恍然大悟般冒出,然後與原本正在困惑的問題互相結合之後,你也許就能得到新的發現,但這只適用於一個已經專注或卡在某個問題上夠久的狀態時;如果打從一開始就不斷地放鬆休息,無疑是合理化自己的懶散而已

2. 如果是處理較單純、目標較小的工作(工作複雜度低)適合短而強大的專注力來準確執行,例如準確投籃

 

· 法則三:直截了當 → 走最短的路,勇往直前

 

透過實際去做你想擅長的事來學習

不要用其他比較方便或舒服的任務來取代

法則三.png

 

直接學習的強度很高,也很辛苦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學校仍是採用非直接學習的原因

但正因這份困難

一旦能接受並面對直接學習

最後的成果一定會更有效:

 

 方法 1: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 

制定明確的目標或具體的事物來作為成果,有了顯著的動機,會比盲目的吸收課程內容來的有效果,而且技能的掌握會相當有感,至少能保證你會學到如何達到某個目標或製作某個東西

 

 方法 2:沉浸式學習  

就如同想要學好第二語言,直接將自己置身在只說該語言的環境中

 

 方法 3:飛行模擬法 

考量到有些技能是無法直接練習(如動手術、駕駛飛機等等),可模擬學習的情境來達到學習效果,例如礙於現實考量,無法直接前往國外學習語言,可透過線上家教練習溝通,也好過單方面的觀看教學影片

 

 方法 4:矯枉過正法 

把目標放在一個高於自己技能水準的測驗、演講、或其他挑戰。透過將自己放在一個要求極高的環境中,你就不太可能會錯過任何重要的批評或回饋

 

要順利進行『學習遷移』

記得以下 3 步驟:

· 每次學習新事物時,詢問自己那些相關知識會在何處,以及預期會如何展現

· 是否有將所學與實際環境做出任何連結

· 從源頭學習:在最終想要運用該技能的環境中大量地直接練習

 

· 法則四:反覆操練 → 直擊你最大的弱點

 

要堅決改善你最大的弱點

把複雜的技能拆解成一個個小部分

然後精通每一部份

再組合起來

法則四.png

 

 策略 

找出你學習化學反應中的「速率決定步驟」(在化學反應中,反應速率最慢的一個步驟)

影響學習速度的瓶頸(子技能)

藉此訓練學習弱點的洞察力,對症下藥

就能快速提升整體技能(主技能)表現水平

 

 學習地雷 

· 為了消除妨礙技能表現的某一瓶頸,或是提升某一層面的表現,投入更多注意力在此,導致其他方面的表現開始下滑,反而間接影響整體表現

· 直接學習法(將主技能直接投入真實情境中進行練習)與反覆操練(把主技能加以切割,獨立練習精進)的矛盾

 

 閃避地雷的步驟 

(1)    先直接學習:

直接練習想學會的技能,最初的直接連結(弄清楚會在哪裡與如何使用)與後續的回饋循環(練習時盡可能密切符合真實情境),可確保不會發生是否能順利遷移的問題。

(2)    再反覆操練:

分析直接練習的技能,獨立出欲改善的一些要素。待加強的部分,通常是:

1.    工作中的速率決定步驟

2.    事情太多而無法專注在這部份上

從中反覆操練,直到你做得更好為止

(3)    回到直接學習:

整合所學到的東西

這樣的做法有兩種目的:

1.    將單獨的子技能移到一個更複雜的新環境使用

2.    檢視獨立一項來操練的技能是否有切中實際練習中的痛點

 

決定要操練什麼可能很棘手

關鍵就在於實驗

先假設某件事阻礙了你

使用「先直接練習再反覆操練」

你很快就能得知自己是否猜對。

 

 反覆操練的方法 

· 切割時間法:

找出你正在學習的技能中能被分解成一小段時間,而那些時刻是特別困難或重要的,加以練習。

比方將占整場籃球賽一小部分時間的技能,如罰球,反覆練習到完美

· 認知練習法:

有時想練習的不是一項主技能的一小部份時間,而是特定的認知要素。

比方說一種語言時,必須同時處理不同認知層面,包含文法、發音、單字。

書中建議進行直接學習時,會面臨同時運用其他要素的情況,這時先找個只操練一項要素的方法,比如專注在練習發音聲調的操練,就不用分心去記單字本身的意思,或去想如何造出正確文法的句子

· 模仿法:

透過從其他人或自己過去的作品中,直接複製技能中你不想操練的部分,除了節省思考全盤要素的時間,還能減輕認知負擔。

比如要畫畫,可以不只根據所見的景象或照片,還可參考別人的畫作來清楚了解正確描繪圖像的技巧,簡化如何畫出場景與該納入那些細節的決定。

· 放大鏡法:

顧名思義是把更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花在想精通的子技能上,進而培養出運用這個子技能的新習慣與技巧。

· 連動法:

在沒有任何必備的子技能,直接開始學習主技能,當做得不理想時,再往回退一步,去學其中一個基本子技能;

如果只是從一個子技能慢慢學習,並不會帶來真正顯著的學習成果

 

· 法則五:提取記憶 → 用測驗來學習

 

測驗不只是評估知識

也是創造知識的方式

在你覺得有信心之前就自我檢驗

然後督促自己主動回想

而非被動學習

法則五.png

 

是否曾感覺書越讀越差的弔詭現象?

原因在於我們習慣性被動複習:準備好了再測驗

 

如果透過實驗干預被迫在學習中途開始練習提取記憶

結果發現能確實留下所需的長期記憶

這打破普羅大眾對測驗的標準看法:將測驗視為一種學習來源,而非評估習得的新知識並且努力複習的成果

 

這樣的好處在於面對新的事物時

透過提取記憶,搜尋過去學習的知識策略

可能就能幫助你為新的問題找到解答

 

若之後需要回想某事,最好練習提取它

但有一個前提,

一開始應該投注時間記住哪些事情上?

 

建議直接練習,可幫助判斷提取哪些項目可能成為派上用場的知識技能

 

試著回想過去學習歷程,

很少用到或只要網路上查詢比記憶容易的事,就不太會被經由大腦提取,

代表這些事對於當前的目標達成並不是那麼至關重要,

但前提是需要累積一定的基本功

否則,

如果不能為各種情境題辨識出適合套用的知識技能及使用時機

根本無從查起

 

 如何練習提取記憶? 

 

針對提取簡單資訊的方法

· 快閃卡:

類似英文單字卡,用來學習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配對聯想

缺點:一但運用的情境變複雜,此方法就會失效

· 自由回想法

在學習新知識的某部分、某章節之後,

盡可能把還記得的寫在白紙上,

這能強迫自己回想其主要的重點與論據,

並確保往後提取記憶時,能記得重要的細節

· 試題簿法

透過用問題而非答案來做重點筆記。

「英國《大憲章》是在 1215 年簽署的」

改寫成

「英國《大憲章》是何時簽署的?」

缺點:容易將問問題的重點放錯,琢磨太多不重要的細節問題,而非重要的觀念

 

針對提取完整技能的方法

· 自創的挑戰

被動閱讀教材之後,

為自己創造以後要解決的挑戰情境,

以實際例子來描繪相關技巧的使用情形

 

· 法則六:意見回饋 → 別閃避重拳

 

回饋是嚴厲且不舒服的

要懂得如何利用它

別讓你的自尊心妨礙了你

從雜音中萃取出訊號

如此你就會知道哪裡該注意、哪裡該加以忽略

而非被動學習

法則六.png

 

立即獲得針對表現的意見回饋,

是達到專業等級表現的一大要素,

從回饋中可以知道,

自己正在投入的方向是對是錯;

沒有回饋,

結果通常會停滯不前,

甚至造成能力下滑。

 

大多數的學習者會選擇閃避重拳

即選擇回饋形式較溫和甚至完全沒有回饋的學習環境;

超速學習者則保有強大自信與堅持來投入艱困的學習環境中,

以求取得充滿挑釁意味的回饋

 

 那麼要如何才能改善回饋?  

· 方法一:消除噪音

篩選眾多的回饋,忽略相關度低或是太過鉅細靡遺的建議,最佳化你的學習方法。

如果篩選正確,回饋的行為與內容的一致性程度會越來越顯著,回饋中的雜訊也更容易辨識。

例如要在部落格寫文章,可透過 GA 來建立追蹤代碼,這樣可以清楚知道有從頭到尾讀過文章的占比有多少。

如果有某類型文章的流量特別高,目標受眾就能逐漸可視化,

顯示文章的內容與方向可能趨於精準,意味著與受眾的黏著度開始成形。

· 方法二:擊中困難的有效打擊點

從失敗或成功的經驗中所取得的回饋來調整並因應下一次學習情境的難易程度,

太常失敗,則簡化問題;太常成功,則提高難度

這能判斷出不同解決方法的成功率。

· 方法三:可據以改變的回饋

學習速率來評估使用的學習方法的整體成功度。

倘若發現學習曲線呈現報酬遞減狀態,那麼應該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來提升學習速率,

像是改變學習情境、增加難度等。

· 方法四:高強度且快速的回饋

實際投入高強度的情境中以沉浸式學習法取得直接又大量的回饋,

害怕失敗是此法最大的阻礙,尤其面對負面評價時,

過度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學習動力;

但如果消除雜訊,撇除自我的針對性,汲取評價中有用的資訊,

反而帶來激勵效果,學習速度也如雪球般複利成長。

 

記得,

理想的回饋是可指出目前的學習狀態與渴望的學習狀態之間的差異,

並且幫助學習者採取改善學習的步驟。

 

· 法則七:保留記憶 → 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

 

要了解你忘記什麼與為何忘記

要學習不只是現在記得

也要永遠記得事情

法則七.png

 

最常花費腦力記憶的時刻莫過於讀書考試的時期,

如果日常或是日後沒有機會用到,

大部分也就忘的一乾二淨了。

為了將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的技巧,

書中整理出幾個記憶策略:

 · 記憶機制一 → 間隔法:用重複來記憶  

將學習時程切割成數個區間,並最佳化區間之間的時間長短的平衡點,如一天 10 小時的學習時程分成 10 等分的 1 天 1 小時的區間來完成,但如果區間的間隔太長,還是有可能會遺忘

 · 記憶機制二 → 程序化:習慣性會持續下去 

將技能習慣化,例如用手指的感覺去記憶打字,而不是記憶思考鍵盤文字的排列位置,但切記仍有需要下意識的思考來應對技能使用過程的突發狀況

 · 記憶機制三 → 過度學習:超越完美的練習 

以過度學習某項技能來取代平均學習每一項技能

方法有二:

1. 核心練習:

持續練習並精進一項技能的核心,要訣是從被動學習轉到實做

2. 預先練習:

把低階技能的核心應用在較進階的技能上,可讓先前或更基礎的技能被過度學習,因而預防某些遺忘發生

 · 記憶機制四 → 記憶法:一張圖可記住一千個字 

抽象或多變的資訊轉化成生動的圖像,這個方法目前也發展成一門學科-資料視覺化 (Data Visualization)。搭配間隔法,可讓記憶提取更為順利

 

· 法則八:培養直覺 → 先深掘,再累積

 

透過遊戲以及對概念與技能的探索

來培養直覺

去了解「理解」是如何發生的

別仰賴廉價的記憶法把戲

來逃避深入理解事物

法則八.png

 

透過長期以來累積面對問題思考的經驗值,

的確是可以有效率地解決更進階的難題,

但有的時候,心高氣傲可能會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固執地堅信自己的認知完美無缺,

反倒成為追求事情真相的盲點。

 

 費曼技巧 → 如何避免理解深度的錯覺 

· 你完全不了解的事物

對某事完全不了解時,邊做(不論是抄寫筆記還是組裝家具)邊對照書本知識或網路解釋是較理想的方法,將概念輪廓粗略地描繪出來,好讓自己了解其中要點

· 你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面對解決困難問題或精通某種技能的情境時,在一步步克服障礙的同時,試圖做出解釋,而非只是單純下結論,這能幫助你牢牢掌握解法或技能,而不是重複操作來片面地記住解決步驟

· 為了擴展直覺

最終目的該是如何讓令人困惑的事變明確,因此焦點不該放在把抽象事物的細節做最完美的解釋,而是將實例、比喻、資訊視覺化等呈現得更直觀明瞭

 

· 法則九:勇於實驗 → 往舒適圈外探索

 

這些法則都只是起點

真正的精通不僅來自遵循他人走過的道路

也來自探索他人從未想像過的可能性

法則九.png

 

 如何成功實驗?

· 方法一:先模仿,再創造

透過模仿來簡化學習問題,並提供學習的立足點來加以延伸,同時也能思考該方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 方法二:把各種方法放在一起比較

運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將想驗證的學習因子套入各種學習方法中,藉此最佳化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 方法三:採用新的限制

強迫跳出舊思維的解決問題方式,在有限制的想像空間內探索不熟悉的方案選項,藉此發展新能力

· 方法四:混合不相關的技能,找到你的超能力

探索一項已學到的技能如何影響另一項技能,藉此引發協同作用,才能在僅有單一技能的人海中脫穎而出

· 方法五:探索極限

將培養技能的方法嘗試推向極端,即便最後回歸收斂狀態,這卻能讓你更有效率地搜尋可能性的空間

 


現在就開始你的《超速學習》

 

一口氣讀完九大法則,

相信並不會激起什麼學習欲望,

腦海裡只有滿滿的惰性與沉重的學習負擔。

 

當初決定要將這本超速學習以圖像方式呈現重點筆記時,

也是充斥許多不安情緒,

「排版美感的先天不足」

「文學造詣的後天失調」

 

但是當我建立動機之後,

即便我 5 分鐘前正在追劇,

或是 10 分鐘後我必須晾衣服,

都能馬上專注在書本上的知識。

 

這次的動機對我來說可分三個部分:

1. 個人成長

· 書本知識化繁為簡,以利於往後可快速回顧

· 排版美感的練習,與個人風格模板創造

· 提升閱讀力,強化競爭優勢

2. 貢獻價值

· 協助工作者尋找針對職場軟實力提升的素材

· 為學習新技能所苦的人,做知識經驗分享

3. 被動收入

· 個人品牌風格建立

· 自媒體經營能力拓展

具體可觸及的動機可轉化成學習的動力與熱忱,

如果沒有,建議可以多花點時間去思考,

就如法則一告訴我們:後設學習

除此之外,也能多留意同行的競爭者,

截長補短,讓你的學習目標加速達成。

 

書中在最後分享掌握超速學習的小秘訣,

並指引如何運用在學業、工作與生活中,

含金量絕對遠大於書本售價。

購買連結

↓ ↓ ↓ ↓ ↓ ↓ 

購書頁面.png

 

《WUWOW 線上真人英文》一天 25 分鐘,加值你的英文學習力!

 


《HaHow 好學校》新春優惠到 (活動已結束)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16 134125.png

· 你好有錢兔

1/16 - 2/2

新春優惠天天送 全站 900+ 堂課程 79 折

· LINE Pay 結帳享回饋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16 134158.png

1/16 - 18

限時三天 -滿 $2000 回饋 6%

1/31 - 2/2

限時三天 -滿 $2000 回饋 5% -滿 $3500 再抽紅包最高 888 點

· 加 LINE 刮好運

1/21-1/22

除夕夜玩刮刮樂抽紅包 $888 購課金100% 課程抵用券等你抽

· 過年天天加碼

1/22 - 1/26

初一到初五 當日精選課程享快閃驚喜價

 


互動文.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菜菜 的頭像
    菜菜

    天橋底下說書的菜菜

    菜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