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厭世?
在本書的導言中,作者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厭世是起點,而佛系是終點,當一個人厭世到了極點,他就出世了。(這裡出世指的是人的內心已然超脫世俗)」。對當下的情境放大至整個世界都失去熱情時,於是我們不再厭世,這種現象是不是很熟悉?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佛系」。
當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我們便開始展開競爭:小時候搶玩具、讀書時搶名次、求職時搶機會、工作時搶 KPI (還沒提到情侶、夫妻爭吵時搶輸贏),因為教育環境告訴我們,要競爭,才會有前途,才能迎合社會的期待,於是爭個暗潮洶湧,魚死網破,如果獲得符合或超出預期的回報也就人生勝利組,怨天尤人的內心戲也就不會如期上映,但是!總有個但是, 80/20 法則血淋淋地讓大多數人不管多麼努力,也只能獲得不足以影響現況的成果,於是我們開始厭世,也許是厭世帶來的暴戾之氣讓人產生恐懼,為了逃避恐懼,於是演化成了佛系。
姑且不去探討厭世的演化史,當我們暫時卸下一天的競爭枷鎖,洗澡時,睡前時,總有個不斷捫心自問的考古題在腦海中載浮載沉:「我在拚什麼?」,「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而令自己陷入迷惘的漩渦,曾幾何時發自內心的大笑,變成了 K 歌之王努力笑著唱完的淒涼感。別慌,如果將之定義為人生,那我們生而人也太過苦悶,枉費人類為萬物之靈了吧。『厭世講堂』並不是什麼人生勝利組教戰手冊,(我想正處於人生勝利組的高手也不會去看這本書)但它可以為正處在自認為是人生唯一解的道路上指引新的方向,讓你重新思考並摧毀那狹隘到快令人窒息的價值觀。
莊子十堂課書摘
第一堂課:莊子的志向
第二堂課:「我]是誰?
第三堂課:沒有真理
第四堂課:我殺了我自己
第五堂課:誰在做夢?
第六堂課:無心無情
第七堂課:無心無情
第八堂課:解牛攻略
第九堂課:至人的世界
第十堂課:情歸天地
課外閱讀
《老殘遊記》·自序-劉鶚
作者以內文中《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做為引導,探討劉鶚的「哭泣成書」說。劉鶚最初先對「眼淚」這件事提出疑問,認為「人為何哭泣」來自人的「靈性」,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能被外在事物及情境所觸動,表示有相當充足的靈性。也就是我們所流的眼淚,都源自於內在的靈性。如果是身為「高敏族」,情緒就會輕易受到外在事物的牽動,流過的淚水相對豐沛 (或是壓抑淚水的力道較大) 這都是靈性高的特徵。但為何靈性會導致淚水的必然結果呢?這是由於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有靈性的人,容易對外物產生感情,有了感情,就很輕易受到外物牽動、制約,可想而知,如果剝奪了已經感情的外物,想必是痛不欲生吧。
然而最撼動人心的眼淚,莫過於強忍著哭泣的人,他們將淚水壓抑進而積攢難以想像的強大力量,並將之化為文藝創作的泉源,於是我們看到了跨越時空的文章:如屈原的《離騷》、王實甫的《西廂記》、杜甫的《草堂詩集》等曠世鉅作。
最後作者以宇宙的同步性,來期許藉由文字所散布的這種跨時空情感來撫慰正為人生的普世價值所困惑的讀者你我,人生很難,但宇宙中的某一角落,總會有人與你同在,陪你笑著,哭著。
下課鐘響,成為佛系人吧!
雖說,莊子教我們成為廢廢的佛系人,然而並非是什麼都不管,擺爛一切當個躺平族,如果是這樣,那不是佛系,就只是單純沒有責任感。最重要的,還是在這十堂莊子課中一直提點我們的:世間萬物瞬息變化,保持開放、接受、包容的心態,這樣才能讓我們在滾滾人生的浪花中客觀地接納新的事物;鮮少去糾結眼前所發生的事物對你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的矛盾與衝突,對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友善。雖然我們心裡都明白,那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大同世界,越是想掌控前往理想的訣竅,就會失去與宇宙的同步性,那麼,不妨試著將我們觀看這世界的鏡頭焦距調整至整個視野,或是綜觀我們一生的時間軸,當下所發生也許顯得微不足道。
話雖如此,當我們學會了溫柔地看待一切事物時,我們也不能指望對方也能跟我們的想法一致,一旦發生衝突,還是有可能激化矛盾。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在事物真理的正確性為前提下,才能討論、爭辯價值觀的問題。假如事情當下沒有得到解決,也不必太過糾結,要不留給時間或是順應整個宇宙的流動來等待解答;抑或是訴諸於文字,將自身所有思想流連於時光的洪流中,或許總有某一人,會成為你古往今來的知音。(買書請點我)